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张仲礼主编)

本站在存续的时间将永久免费,所有文章除回复可见外不设置任何访问限制,增加打赏将用来维护和提升网站服务器网速及容量,本站现存储文件四千多个,总存储量50G以上,不得已部分新增文件已第三方存储,需要大家打赏支持网站扩容增速,谢谢!

image.png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由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张仲礼主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以比较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的权威学术专著之一。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出版信息

版本与时间:初版于199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版于2008年8月1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印行了修订版。

装帧与页数: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装帧,2008年版本为935页。

书籍规格:开本16开,定价138元,ISBN为9787532132751。

作者简介

张仲礼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曾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他还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奖、上海市学术贡献奖、美国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等诸多奖项。他获得国际声誉的著作有《中国绅士》《中国绅士的收入》等,还主编了《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1840 - 1949年的上海为研究对象,资料扎实,逻辑严密,有许多创新观点。既全面系统又有重点地分析了上海城市形成、兴起的原因,着重研究近代上海的特征,探讨了近代上海城市演变过程、发展规律与历史关节点、租界影响等方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论:涵盖研究对象、上海自然地理与古代历史沿革、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与关节点、特点、城市发展规律初探以及若干理论问题。

经济篇:探讨上海城市经济的近代化,包括开埠作为城市经济近代化的起始点、人口聚集与城市发展、以外贸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新路、“黄金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示范作用与积聚效应以及多功能经济中心的形成;还论述了内外贸易、交通拓展、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工业结构、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工商团体近代化等内容。

政治社会篇:涉及近代上海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开埠前的封建地方统治、华洋杂居与工部局的设置、三权分立的租界政权体系、华界传统管理体制的突破以及市政府的建立;上海市政管理的近代化举措;上海作为全国各种政治力量必争之地的情况,包括中国政治大舞台、资产阶级改良派大本营、资产阶级革命派集散地与活动中心、中国国民党的活动基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还探讨了上海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与劳资问题等。

文化篇:书的最后(文化篇的第七章 “海派”与近代市民文化,由李天纲撰稿)讨论了“海派”源流、内涵和定义,对建设具有强大市民文化的社会进程进行了思辨。

书籍评价

相对于一般的关于上海城市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某一人物的研究成果来说,本书比较完整、全面地讨论了上海城市,贯穿整个近代,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较好地把握了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对于600万字的《上海通史》、700万字的《上海大辞典》来说,本书80万字,篇幅比较适中。

相对于一般的知识性上海史读物来说,本书信息比较全面、翔实。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研究生、大学生阅读,也适合对上海城市、近代历史有兴趣的公务员、白领阶层,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性。

研究意义

本书抓住上海作为当时全国多种中心功能形成的历史脉络,揭示出上海是典型的近代崛起城市、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近代化起步最早和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全国文化中心、移民城市、富有反帝反封建斗争传统的城市和畸形发展的城市等九大基本特点。通过全面、系统而有重点的分析,集中探讨了传统与近代化的关系、租界与华界关系、上海与外国关系、殖民主义者动机与效果关系、上海与内地关系等五大问题,并由此总结了上海城市发展走由商而兴之路、努力保持内部安定环境和坚持走开放之路三条规律性的认识。同时,本书通过总结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历史经验,希望能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此处为隐藏内容,请评论后查看隐藏内容,谢谢!

分享到:
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3GG  发表于 2025-05-14 13:26 回复

    谢谢分享

添加新评论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